—liar—

一个没事信手涂鸦,并不会组织语言还尝试翻译的普通人

并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这周学校布置写篇议论文,题目是“独”。


对于我这种学习混子,学校里的作业自然不可能好好写,本来是本着糊弄作文的想法的,但是拿到题目之后有了点想法。


如果生活在充满争执的家庭,那一个孩子也许五六岁就能学会疼痛的时候不能哭,去做一些他认为应该算上乖巧的事情取悦大人;但生活在充满宠溺的家庭,那孩子多数是任性的,毕竟无论如何都能被认同和爱,照这么看来便没有几人是正常生长的了,甚至最普通的工薪阶级子女,类似于“我爸爸是警察,我妈妈是老师,我爸爸妈妈有时会吵架但是很快和好,我每天生活简简单单”这种不必刻意讨好也不必过于自负的环境,就是稀世珍宝般的存在了。


如果挖深了去想的话,也许也能解释上面那段话为什么总是出现在小学生的文章中和教材中了。人类本性是渴望认同,而这种“普通”的家庭环境正是我们潜意识里去羡慕并想要追求的,孩童又是最单纯的人类,故顺理如此。


如果上面逻辑是没有错误的,那我们去羡慕富二代官二代,而又去可怜“山区里的孩子”这种意识,本身就是扭曲的感情。


有大名鼎鼎的某人规定了写作文必须要开头空两个字,那就是两个字,如果不空的话将要扣分,我不想扣分,我想要考好,想被老师喜欢,所以我空两格,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规定,除了道德和法律,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也在束缚着我们。


道德本来就是来自于人心,可以说道德是扭曲的吗?法律来自于道德模范,难道法律也是扭曲模范?


这我不清楚,我只是个中学生。


但更让人不知答案的是,我们一边趋近着“认同”“大众”这种感觉,又一边矛盾着。


明明读到堆砌词藻的文章,我们会赞叹这个作者文笔好,老师还会教我们背好词好句;明明乐器演奏的快会被人们夸奖弹的真好,我们还偏偏要去学习抒情的曲子。


人类的潜意识里是有反抗认同的,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大众化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一边使自己趋近一边内心挣扎着,想要靠一己之力去挣脱从众心理。


而这种矛盾的感情,正是构成了人类啊,法律和道德,也许是认同,也许是矛盾,也许是在两者中间趋于真理的阐述吧。


至于我,我想脱离认同,无论是真理与否,我想独立于世,不是高中生的中二发言,也不是什么自恃清高的臭屁发言,就是单纯的想要让自己拒绝“同”,而是“独”。


也是可悲,我不可能成为我理想的样子,至于原因——


我还不是老老实实写了那篇议论文还写的很认真吗?


评论(2)

热度(10)